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備孕日記 EP5

         我記得在看西醫的第二個週期,也就是前一篇描述的行程最滿的週期,不知為何地我覺得很有希望,可能因為我們選擇了比較多的醫療和藥物介入,同時間我身體對排卵藥的反應也很好,心態上特別期待。除了在前一次的抽血時發現血液裡的泌乳激素偏高,醫生問我是不是壓力太大,的確當時正在籌備一個劇團的演出,我擔任要角,又同時處理行政和宣傳的事情,雖然我自己並不感覺那是「壓力」,只是比較忙碌,但確實腦袋的活動劇烈,時常入夜也不能安眠,總是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總之,醫生特別叮囑我要放鬆心情,不要太累,以免「身體會覺得現在很危險」而無法受孕,並給了我降泌乳激素的藥。後來,我沒有懷孕(當然,不然也不會以這些記錄了),然後在心裡埋下了一個對所謂「壓力」的問號。   那一次的答案揭曉,醫生似乎跟我們一樣驚訝,但他很快地恢復專業,如常幫我們安排下一個週期的計畫,但是當問到這個週期要不要吃排卵藥時,我們都猶豫了,最後他說「那休息一個週期吧」。   好吧,以上醫生的反應可能是我的過度詮釋(或自我投射)。但我真心佩服他們每天要面對那麼多失望的人,卻不能表現出憐憫,更不能有一絲懷疑,總是要給予正向的積極的力量,好讓玻璃心的戰士們(嘿,對,就是我)能繼續在備孕的路上戰鬥下去。最常見的積極正向說法就是他們整個醫院的人都會不斷告訴你,有出血還是要驗孕喔,因為有些人會有著床出血的症狀,要等到「鮮紅色的血,並且量達到 50 元硬幣大小」才算月經第一天喔。而且這不只是這家醫院的獨家「話術」(對不起,請容我玻璃心地冒犯一下醫學專業),第一家和後來的中醫診所也都是這樣說的,有一次我確定就是月經來了並心灰意冷地回診,醫生還微激動地問我:「所以你就沒有驗孕了嗎?」,我心想:「拜託,我的月經跟著我 20 多年了我知道他長什麼樣子好嗎?!那.就.是.月.經!!」   …… 好吧,說真的,我沒那麼確定。   我覺得只要曾經嘗試懷孕,或是懷孕成功,或是有想像過懷孕這件事情的女性,應該都會一度覺得:「如果我真的懷孕了,我(的身體)會知道的。」我們都想像身體會有一些異狀,有些和平常不同的感覺,或是突如其來的靈感或直覺,讓我們確定自己懷孕了。但其實不是這樣。所有近期跟我分享過驗到兩條線的親朋好友,都跟我說他們完全沒有察覺任何異樣,一切就跟平常一樣。加上我曾經看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影集,一名入獄的女囚,在入獄時月經來潮,卻在後面幫

備孕日記 EP4

          接下來講講就醫的經驗。   2020 年 1 月起,我們開始頻繁地到生殖中心報到。 本來只是想要確認我們到底有沒有生殖上的問題得先排除,沒想到就無縫滑入了一月復一月的療程(同時支出驚人的醫療費用)。 首先如預期做了精密的檢查,透過血液、精液、超音波,分析得出兩個人生殖相關的各種數值(一切無大礙,雖然也很難定義怎樣叫「有大礙」),然後看診時醫生便單刀直入地問我們想要做怎麼樣的「療程」。咦?怎麼做個檢查而已就馬上要在這裡進行「療程」了?這是被斷言「不孕」的意思嗎?我們當時沒有考慮任何人工的方式(也沒有這個心理準備,),於是選擇了「計劃同房」,也就是醫生會跟我們一起擬定計畫,依照我的生理週期,除了透過每天運動 20 分鐘、補充維他命 D 及葉酸 / 鋅,然後每個週期透過血液檢查確認體內激素的分泌狀況評估是某給藥等方式, 盡可能將兩人的生理條件調整至最佳受孕狀態,並計算出最佳的受孕日期外,在受精方面採取「自然」的方式,不做任何醫療技術的介入。大致的行程跟著月經週期很規律,起初我以為那就會像是跟我們未就醫前「順其自然」的方式,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其實每個月要做的事情比我想像中還多,以我的紀錄裡行程最滿的週期為例:   月經第 2-3 天:回診抽血、照陰道超音波—確認基礎濾泡數,並由醫生預估最佳受孕時間。 月經第 3 天:開始吃五天的排卵藥,一日 2 顆,以增加卵泡發展成熟為卵子排出的機率。 月經第 7 天:前往合作醫院進行輸卵管攝影,確認輸卵管暢通無阻塞。(後因隔日有重要工作,擔心有副作用而暫緩至下個週期。) 月經第 11 天:回診,照陰道超音波,確認卵子發展狀況。(這個週期照到了四顆在標準之上的卵子,可望排出受精!) 月經第 14 天:前往合作醫院施打破卵針,確保卵子排出。並於 36-48 小時內行房。(後來也學會了自行在家施打。) 月經第 16 天:開始吃一天三顆的黃體素,幫助子宮內膜增厚,以利受精卵著床。(因為吃了藥可能會頭暈,所以建議在睡前服用,直接入睡。)(後來發現「便秘」才是更嚴重的副作用。) 月經第 29 天之後:月經沒來就驗孕;有來的話,出血鮮紅色,且量多達 50 元硬幣大小起算第一天,進入下一個週期。   *最後這項可以補充一下,我當時覺得這個判斷的標準挺精確的,因為近幾年來經血來潮前都會有一些前導的褐色分泌物,滴滴答答幾天,才會開始明顯出

備孕日記 EP3

          約莫是2019年的12月開始就「備孕」這件事情就醫。一開始是抱持著「在一切開始之前先調個身體吧」的模糊概念,找到了台北慣常看的醫生,他聽到我因為想懷孕要調身體,又知道我住比較遠,勸我找離家近的(當時還因為他軟性的拒絕有點受傷,現在想來卻非常感謝他,因為備孕真是個持久戰啊,再次確認他真是有良醫生無誤),於是介紹了他在新竹的同門給我。在那裡,開始第一項跟備孕相關的工作--測量基礎體溫,才知道原來體溫計還有精確到小數點第二位的需要,算是正式開啟了「備孕」這個新領域的大門。 說是新領域吧,其實都是老瓶裝新酒。青春期開始,因為各種婦科問題看過醫生,尤其有了性經驗之後,再加上上回說過大學開始就在追蹤的巧克力囊腫,讓我對於婦科相關常識已較同齡人有概念(久病成良醫?),但在備孕的路上仍時常有「眼界大開」的感覺。會這樣的原因不外乎是在學校裡得到的模糊的健教知識(畢竟在我求學的階段,是那種若班上老師能按照人體圖示,對著學生平心靜氣地說出「陰莖」二字,已是相當前衛的表現,的那樣的氛圍),並無法也不可能支持我們一生會遇到的各種大小狀況,許多事情都是在網路普及之後、在真正遇到問題去就醫,並經過醫生解說之後,才真正變成較清楚的圖像。而這些還都僅限自己在有限的生命經驗裡有親身經歷過的大小狀況。記得19年去瑞典探親,瑞典家中的青少年正好學到女性生理週期,於是不理解的部分正好理所當然地想請教姊姊和我這兩位「資深專業女性」,但我卻感覺我們作答時同樣支支吾吾,似乎都不太清楚那些每個月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到底是怎麼運作的,而且我們也似乎從來沒有用這麼理性的方式去搞懂過。漫長的備孕過程就像那個少年的問題,讓我看清楚很多相伴了我30多年的這副軀體的樣貌,以及我對於我的身體的態度,甚至對於醫病關係的看法。 說回我的第一項備孕功課--測量基礎體溫。大家一定都有看過戲劇作品裡面,備孕的女主角苦哈哈地含著溫度計(對,一定是苦哈哈地),看到結果,就打電話給老公說今天得早點回家做功課,然後老公有可能配合,那就皆大歡喜,但也有可能說今天得應酬怎麼辦呢,女主角就會壓力爆表迎來一頓架吵。這個地方有兩個問題:1.她到底在溫度計裡面看到了什麼?2. 為什麼不能早點回來就值得一陣大吵?第二個問題很複雜,我們之後再慢慢說。這邊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中醫師告訴我,在備孕的這件事情上,有兩個激素是重要的:雌激素和黃